今天胡迪主任要向大家介绍,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发病机理。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全球近一半的胃癌死亡病例发生在我们国家。199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60%的胃腺癌可以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列入第一级生物致癌原。
1982年,两名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鲁宾·华伦(Robin Warren)和巴利·马歇尔(Barry Marshall)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发现这一细菌是导致胃溃疡的“元凶”,这一发现于1983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二人因此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才让人们对幽门螺杆菌产生了狂热兴趣。
半数以上的中国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腔感染,比如我们中国人习惯的大桌餐;餐具洗涤消毒不合格;一些人,把咀嚼过后的食物,喂给幼儿;接吻等等行为过程中,都非常容易传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容易导致无症状或有症状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甚至胃癌。
现代医学三联或四联药物治疗,可以治愈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因此胃溃疡等疾病发病情况明显地下降了,进行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可以减少65%的胃癌风险。
2017年8月16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的Thomas F. Meyer博士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在《自然》杂志上首次报道,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发病机制。他们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诱导胃粘膜基底部干细胞,发生过度增殖,干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发生随机基因突变,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原因。然而,与肿瘤病毒不同的是,细菌不会将遗传物质转染给宿主细胞,那它们是如何引发癌症的,至今仍是一个谜。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小组在柏林与加州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他们发现,这种细菌刺激胃黏膜里基底部干细胞过度增殖,最后导致胃癌,这是一直以来被许多科学家猜测的幽门螺杆菌的致癌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胃黏膜内包含两种不同类型的干细胞,它们对相同的驱动信号物质有不同的反应,它们揭示了一种新的组织可塑性变化机制,通过组织再生来应对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弯曲、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Thomas F. Meyer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多年时间,研究这种细菌以及它在胃上皮细胞中所引起的变化。他们很困惑,胃上皮细胞更新替换非常迅速,这样的组织是如何被诱发恶性肿瘤的。他们怀疑,答案可能是在位于胃腺体底部的干细胞,这种干细胞会不断地分裂,从底部向表层增殖,并将上面的细胞替换掉——干细胞是胃黏膜上唯一的长期存活的细胞。Michael Sigal来自柏林夏洛特的一位临床科学家,加入了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小组,他推翻了早已深入人心的学说,认为幽门螺杆菌不仅感染胃粘膜表层细胞,并被细胞更替而脱落,而且一些细菌侵入到腺体深部的干细胞。他们如今发现,这些干细胞确实能够通过增加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来应对感染,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中,可以观察到胃粘膜增厚这种特征。
他们用不同的转基因小鼠来追踪表达特定基因的细胞,以及所有的子代细胞。他们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成果表明,胃腺包含两种不同的干细胞群。两者都对一种叫做Wnt的信号分子作出反应,这种分子在许多成人组织中维持着干细胞的代谢。至关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在腺体下面的结缔组织层中,肌成纤维细胞产生了第二个干细胞驱动信号——R-Spondin,这两种干细胞对R-Spondin的反应是不同的。正是这样的一个信号分子,它控制了这两种干细胞对幽门螺杆菌的反应,在感染之后,R-Spondin信号大量产生,使增值周期较慢的干细胞群变得静默,同时使较快增殖的干细胞进入过度增殖。
这些发现证实了人们日益认识到慢性细菌感染是癌症的有力促发剂。Sigal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种感染性细菌可以增加干细胞的代谢率。”幽门螺杆菌引起终身感染,不断增加干细胞分裂,足以解释观察到的增加致癌的风险,”Meyer补充道:“我们的新发现揭示了慢性细菌感染会扰乱组织功能, 而且为细菌如何增加患癌症风险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来源:Michael Sigal, Thomas F. Meyer and etc.Stromal R-spondin orchestrates gastric epithelial stem cells and gland homeostasis.Nature, 2017; DOI:10.1038/nature23642